从麦克马洪线到班公湖冲突

撰写:    多维新闻   2021-01-17 01:54:01

自2020年5月起,中印这两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世界上最荒凉、最偏远的边境发生的武装对峙与冲突已经持续半年,至今仍没有缓和的迹象。

1913年至1914年,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中国、英国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合影。(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1913年至1914年,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中国、英国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合影。(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这场冲突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史。19世纪,英国殖民印度之后开始向北方推进,在西北控制了历史上藏族传统居住区拉达克(目前为中印西段边界印控地区),并划了一条“约翰逊线”,将阿克赛钦全部划入英属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英国借道这里将势力拓展到西藏和新疆。后来,为了争取清朝的支持与俄国争夺新疆,英国又向清政府提出分割阿克赛钦的“马继业-窦讷乐线”。20世纪初,英国加强北进行动,与印度官员在印度东北方向中印传统边界以北划出“麦克马洪线”,将历来属于中国、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划入英属印度。

然而,这三条英国划出的所谓边界,不论是当年的大清帝国,还是后来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政府都从未承认或批准。

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独立。1949年毛泽东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中印建交,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朝鲜战争爆发后,印度对联合国攻击中国的提案投了反对票,并向中国提供了朝鲜战争所需的麻袋。中国则在自己粮食不充裕的情况下,多次向印度出口大米。

1954年中印双方签订《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印度放弃了英国侵略西藏遗留下来的特权,中国则考虑到印度人在西藏通商等传统而保留了他们的部分权益。这个协议还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随后,中印两国总理周恩来与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实现互访。在尼赫鲁的坚持下,中国得以参加亚非国家万隆会议。当时,中印两国非常友好,“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度中国亲如兄弟)的呼声响彻新德里上空。

然而,好景不长。1959年达赖喇嘛逃往印度,在印度支持成立“流亡政府”,同一年,印度又挑起中印边界武装冲突。西藏问题和边界争议把中印双方推向敌对。

印度要求中国承认他们已经占领的东段9万平方公里藏南,并让给他们西段约3.5万平方公里阿克赛钦,遭中国拒绝,双方几次和平谈判的尝试都失败了。

从1959年开始,印度开始采取“前进政策”,不断蚕食中国领土,挑起武装冲突,毛泽东足足忍了三年。1962年10月,中印边境战争爆发。第一阶段印度失败后,中国建议重开和谈,但印度拒绝,并特意选择11月14日尼赫鲁73岁生日发动反攻,却遭到更加惨重的伤亡与损失。

中印领导人会晤瞬间(请点击大图浏览)

1954年10月19日,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右)应邀访问中国,与中共开国领袖毛泽东握手。(法新社)
1954年10月21日,毛泽东和尼赫鲁在北京出席印度驻华大使赖嘉文为尼赫鲁访华举行的招待会。(新华社)
1960年4月20日,中国总理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左)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会谈。(Getty)
1988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右)在北京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法新社)
1996年11月30日,江泽民访印期间在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泰姬陵前留影。(法新社)
2006年11月22日,胡锦涛和夫人访问印度期间在泰姬陵前留影。(法新社)
如何处理中印边界危机,无论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右)还是对印度总理莫迪来说,都是一个重大挑战。(新华社)
+3

在达到“教训”印度的目的后,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并后撤到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以外,事实上将收复的藏南重新让给印度。然而,印度并不领情,旋即重返边界并继续蚕食中国领土。

当时,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主动要求与中国加强友好,1963年中巴划定涉及克什米尔部分地区的中巴边界。1964年中国为打破美苏的核垄断,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印度认为这是对它的威胁。1967年中印边境再次交火,造成双方共约五百人丧生。昔日兄弟变成仇敌。

1979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会见访华的印度外长瓦杰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时,提出东段中国让、西段印度让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但印度不予理会。

1987年,印度将其占领的东段升格为阿鲁纳恰尔邦,中国表示绝不承认。同一年,印度军方进行军演,大量部队与物资到达中国前哨附近,中国则以“874演习”为名调兵入藏。在意识到可能会在无意中触发战争后,中印都退了一步,各自把军队撤退到“麦克马洪线”一带主防线,从而化解了危机。

在中印边界紧张局势缓和下来后,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应邀访华,中印关系实现正常化。双方随后就边界问题进行了多轮会谈,但至今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印度视角下的中印边境战争(请点击大图浏览)

印度总理尼赫鲁检阅接受军事训练的印度儿童。(Getty)
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印度军队准备开往前线。(视觉中国)
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印度军官视察前线。(视觉中国)
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的印军机枪手。(Getty)
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印度运送军火的骡队行进在边境地区的山路上。(视觉中国)
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开赴前线的印度阿萨姆步枪队士兵。(Getty)
接受军事训练的印度青少年。(Getty)
+5

1993年9月和1996年11月,中国与印度先后两次签署协定,规定应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双方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任何一方不得在实际控制线己方一侧两公里范围内鸣枪、爆炸作业。这正是近来中印士兵多次冲突只使用石头、棍棒和拳脚激烈搏斗的原因。

1996年11月底,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应邀访问印度,中印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这个被称为“不战宣言”的协定签订后,中印边防部队建立了定期会晤制度,开通了边防热线。

然而,就在两国关系似乎步步看好的气氛中,1998年5月印度连续进行五次核试验,并将原因归到“有核武器的”又在1962年“侵略印度”构成其“安全威胁”的中国头上,并扬言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将随时使用核武器。

进入21世纪以后,印度在金砖国家等方面与中国进行合作,但也自以为手握边界问题、西藏问题、南亚国家、域外因素等筹码,在对华关系中屡屡采取消极立场。而在敏感的中印边界,双方已经发生过多次对峙。如今在班公湖及加勒万河谷爆发的对峙将如何收场,备受各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