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知己”被杀、儿子长眠异乡,他老泪纵横却满怀骄傲

库叔说 · 2020-12-26 · 来源:瞭望智库

今天是毛泽东诞辰127周年纪念日。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83年光辉的一生,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而家风就是其中熠熠闪光的重要部分。

毛泽东家风以牺牲、奉献和奋斗写就,它是共产党家风的一面旗帜,既有着革命领袖家庭独特的韵味和风采,也有着同千百万普通中国家庭一样的美好情操、酸甜苦辣,甚至更不平凡的坎坎坷坷、悲欢离合。

文 | 孔祥涛 等

编辑 | 谢芳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摘编自《毛泽东家风》,外文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原文有删减,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唯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书写传单,讽刺国民党将朱德夫人伍若兰斩首示众的暴行,在家中与儿子毛岸英、保姆陈玉英一起被捕。这天是毛岸英8岁生日。

杨开慧带着孩子坐牢,几乎每天都被提去过堂。敌人用皮鞭和木棍打她,用竹签扎她,用杠子踩她,把她打昏后用凉水泼醒,都不能使她屈服。她遍体鳞伤回到牢房,和毛岸英抱在一起,告诉孩子,父亲一定会回来打“坏人”。

已叛变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任卓宣向何键献策,劝杨开慧自首,以动摇共产党和群众革命的信心。敌人试图以家庭打动杨开慧,劝她说:“你年纪轻轻的,上有老母,下有孩子,何苦执迷不悟跟着毛泽东呢?只要你登报声明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能马上得到自由。”杨开慧坚决地说:“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向振熙设法营救心爱的女儿。在她恳求下,蔡元培等知名人士向何键发电报,要求保释这位有三个孩子的年轻妈妈。何键接电后,马上下令行刑,并欺骗蔡元培等人说接到电报前已经处决。

前去探监的六舅妈知道敌人要杀害杨开慧,流下了眼泪。杨开慧心挂孩子和丈夫,嘱咐六舅妈说:“莫难过。告诉我妈妈,叫她也不要难过,好好教育岸英他们,革命总有一天会胜利的”,“死不足惜,唯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她把儿子搂在怀里,说:“如果你将来见到爸爸,就说我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说我非常想念他,我不能帮助他了,请他多保重。”

1930年11月14日,29岁的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就义。临刑前,她留下遗言:“我死后,不作俗人之举。”意即不像一般人那样举行葬礼。

“不作俗人之举”——她和毛泽东结婚时,曾说过同样的话。

1.jpg

  参加中共一大时的青年毛泽东。图源:新华网

正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从报纸上得知妻子牺牲的不幸消息,陷入巨大悲痛,他提笔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他寄款给岳母,以三个儿子的名义为亲爱的妻子修墓立碑。“人间知己”被杀,成为他永远的痛。

1950年,毛泽东见到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再次想起了妻子。他深情地说:“你姐是有小孩在身边英勇牺牲的,很难得。”他向当年与杨开慧母子一同入狱的保姆陈玉英,详细询问了杨开慧被捕的经过和在狱中的情况,深情地说:“开慧是个好人哩!岸英是个好伢子哩!”

2

烈士的母亲和烈士的父亲

毛岸英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刘思齐想最后见他一眼。1959年,毛泽东根据刘思齐的请求,安排刘思齐、邵华姐妹俩以个人名义,到朝鲜给毛岸英扫墓,让她了却一桩心愿。姐妹俩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为毛岸英烈士扫墓。刘思齐手捧鲜花,献给烈士亡灵,失声痛哭。

毛泽东在菊香书屋,看着邵华拍摄的毛岸英烈士墓照片,老泪纵横。卫士们想劝也无法劝,默默地陪着流泪。也许,他想起了彭德怀评价毛岸英的一句话:“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

1951年,中国西部一位60岁的贫苦农妇也把他的儿子送上了朝鲜战场。她亲自给她的三儿子黄继光戴上大红花,叮嘱他要他英勇杀敌、保家卫国。

1952年10月19日,22岁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奋不顾身去炸敌人的碉堡。他身中数弹,拖着重伤的身体爬到敌人碉堡旁,在弹药用尽之际,毅然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碉堡的机枪眼,为战友们冲锋创造了条件。战友们冲上阵地时发现,地堡前没有血迹,黄继光的血在冲锋的路上流光了,他是拖着几乎流光了鲜血的身体一跃而起扑向敌人机枪眼的。

2.jpg

图源:解放军报

黄继光牺牲的时间在毛岸英之后约1年11个月,一个29岁,一个22岁。

12月26日,四川省中江县通山区石马乡,正在农村赶集的邓芳芝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一下就坐到地下了。当时,她“身上像割了一块肉”。

天下母亲谁不疼她的儿女!她在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信中说:“我记起了光儿离家时说的话:‘妈妈,这回我志愿到前线去,要保卫我们翻身的胜利果实,保卫祖国和世界的和平。我一定时时记着妈妈的话,多杀美国鬼子!’现在,光儿是做到了他自己说过的话了。他为了多数人过幸福日子,牺牲自己,他有志气!”

邓芳芝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称呼她“英雄的妈妈”“光荣的妈妈”“亲爱的妈妈”。很多地方的青年学生都写慰问信给她,要她接受他们做她的儿女。她自豪地说:“我失掉了一个儿子,现在却有了千千万万个儿子。”

1953年4月,61岁的邓芳芝出席了全国妇女大会。60岁的毛泽东特地请她到中南海做客,表达一位烈士的父亲对另一位烈士的母亲、共和国的领袖对共和国的人民真挚的敬意。

邓芳芝握着毛泽东的手。

毛泽东说:“黄妈妈你好哦!多亏你把黄继光教育得好,教育他为人民服务。”

邓芳芝赶忙说:“毛主席教育得好,培养得好!”

毛泽东说:“你生得好,养得好!”

邓芳芝的手和毛泽东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两颗心,怀着同样的悲痛,也分享着共同的骄傲。

3

“打金枝”

毛泽东对女儿李敏的教育,既不板起脸来生硬说教,也不罗列历史典故,他采取“寓教于乐”的巧妙方式,让女儿在欣赏传统戏剧艺术的同时受到启发。

3.jpg

  图源:新华网

据李敏回忆,毛泽东一再让她看京剧《打金枝》。这个戏讲的是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嫁给汾阳王郭子仪第六子郭暧为妻后发生的事情。

郭子仪是中唐名臣,平定“安史之乱”时,屡立大功,史家评价他对唐朝有“再造之功”,唐代宗对他十分倚重。郭子仪有八子七婿,都出身显贵。不过,按照唐朝的礼仪制度,婆媳相见,公婆要拜公主,公主则拱手不答。夫妻见面,也得先行君臣之礼。“驸马”郭暧年少气盛,对此看不惯,但因为是新婚,没有发作。

一日,郭子仪出镇邠州,正赶上郭暧的母亲过七十岁生日。八子七婿、文武百官及东宫太子都前去拜寿。公主以君臣有别,说什么也不肯去给婆婆拜寿,郭暧羞愤地离席回家,怒打公主,并在气头上说:“你倚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我父亲还不屑做天子呢!”

公主挨打,那还了得!她一气之下跑回宫去,哭哭啼啼,要父皇母后为她做主。郭子仪闻讯,又急又怕,绑子上殿,请唐代宗发落,自己则跪在一边请罪。唐代宗不是一个糊涂的皇帝,他急忙命人扶起郭子仪,笑道:“不痴不聋,做不得阿家翁。儿女闺阁中语,不必挂怀。”他一边下令给女婿松绑,一边劝女儿跟丈夫回府:“他父亲实是不屑做天子,要不然,天下岂是我家所有?”

郭子仪回府后,严厉地训斥了郭暧,又令仆人打了他几十板,教训他出言“犯上”。双方家长都采取高姿态,分别批评了自己的孩子,终于使小夫妻重归于好。

4.jpg

  毛泽东最后一次出国。那是1957年11月2日,应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的邀请,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了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就是在这次访苏期间,毛泽东对中国留苏学生发表了“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著名讲话。图源:新华网

毛泽东很喜欢看《打金枝》。从解放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晋剧、黄梅戏、豫剧、京剧的《打金枝》他都看过,有的看过不止一次。1957年,他在中南海怀仁堂看《打金枝》时,对身边的周恩来和彭真说:“郭子仪的儿子与皇帝的女儿结婚后闹矛盾,两人都各自批评自己的孩子,矛盾很快解决了,这很好啊!”

李敏、孔令华夫妇之间,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矛盾,但他们婚后生活和谐,家庭幸福,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毛泽东用心良苦的教育。对此,李敏回忆说:“我爸爸当初一再让我看《打金枝》这出京戏,意在让我明白自己婚后该怎样对待令华及他家里的人。”

4

一个永远恋家的人

与现在许多“空巢”的老人家庭一样,毛泽东的内心十分孤独、寂寞,他也希望得到家人的关怀,得到子女们的慰藉和温暖,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他不愿意让儿女们看到他的痛苦,而是把孤苦深埋在心中。

1971年,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后病倒。李敏赶忙来到中南海,一进家门就疾步走到毛泽东床前,忍泪轻声呼唤:“爸爸,我来看您来了。”

毛泽东双眼充满怜爱地望着女儿:“娇娃,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以后要常来看我呀!”

他用他的大手拉着女儿的手,就像1949年3月在香山散步时一样。

1976年9月8日,毛泽东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又见到了来看他的女儿李敏。他一下子认出了女儿,用枯瘦的大手握着女儿的手:“娇娃,你来看我了?”

女儿点点头。

“娇娃,你今年多大了?”

“爸爸,您忘了?我今年39岁了。”

“娇娃,不对,你今年38岁,你是1937年……”毛泽东说着,微微摇摇头,不再说话,他太累了。

第二天,毛泽东永别了他的家人们,享年83岁。他的家——中南海菊香书屋,成了人们永远的纪念。

据说,病危中的毛泽东在他生命最后的岁月,曾请求中央允许他回乡养老,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上去,回到他父亲、母亲安息的地方。遗憾的是,当中央最终批准他的请求时,已经是1976年9月8日夜。几个小时后,这位思乡游子离开了人世。

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永远恋家的人。